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:“一个好的教师,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。”这句话用在朱海娟老师身上,也许再合适不过——教育学,是她的专业;心理学,是她的职业。为了专业和职业,她从未停止过学习。
在朱海娟老师看来,要给学生一瓢水,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。为了这桶水永不枯竭,她始终走在“打水”的路上,通过脱产进修,获得了硕士学位;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,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;通过坚持不懈的阅读,涉猎了哲学、文学、医学、生物学、宗教学等诸多学科。尽管自己已经成为心理学方面的“专家”,但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读书会上,她仍然还会像一个虔诚的小学生,捧着书本认真研读……
教育的本质,是教书、育人,而以育人为先;教师的天职,是传道授业解惑,而心理健康教育恰好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通道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骨干教师,朱海娟老师深谙此道。她常说,浇花要浇根, 育人要育心。在课前,她非常注重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,并以此为依据,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案例或游戏项目,将做人、做事的道理融入其中,使每一堂课都能自然而然地渗透“课程思政”的精神。在课堂上,她总是能够像知心大姐一样,循循善诱,一步一步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,并且敏锐地抓住那些细微的心理变化,因势利导,让学生的心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升。
浇花要按花的生物特性,确定频次;育人要按人的个体差异,制定策略。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,朱海娟老师一直都在努力践行因材施教的原则。一方面,根据不同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,坚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,如对一年级新生,针对其专业困惑、角色转变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,开设专题讲座,并协同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;对二年级学生,针对其人际关系困惑、职业选择困惑及恋爱心理等,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女生关爱教育等专题辅导;对三年级学生,则侧重开展就业指导教育、文明离校教育等主题活动。另一方面,对个别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,她尤其上心,从入校之初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活动结束之后,就持续跟进,指导班主任(辅导员)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,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。久而久之,她的内心自然装满了别人的“苦恼”。有人问:“内心积蓄了那么多郁闷,你如何承受?”她只是微微一笑:“能让别人快乐,就是我最大的快乐……”
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心理健康事业,也为了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,她集思广益,积极创新了工作机制。一方面,主持成立了“班级学生心理干部→班主任(辅导员)→专职心理健康教师”三级心理咨询队伍,不仅缓解了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相对薄弱的矛盾,而且使心理咨询工作深入各班,大大增强了发现和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效性。另一方面,她还组建了心理健康协会,倾心培养会员,精心指导其利用心理健康日等广泛开展主题活动,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。
近年来,朱海娟老师先后被学校评为“优秀教师”“骨干高职项目建设先进个人”“模范班主任”等;本年度,更是从众多精英中脱颖而出,荣获首届“师德标兵”称号。很多学生——特别是那些事业有成的学生,时隔多年也还念念不忘当年朱老师给予他们的教导与帮助。也许,相比那些“纸上的荣耀”,学生的真情感怀,才是她莫大的欣慰……